【资料图】
“日销月铄”,出自唐朝韩愈《石鼓歌》,意为日日月月地销熔、减损,形容逐渐被侵蚀、越来越少;“日引月长”,出自《国语·齐语》,意为一天天延伸、一月月增长,形容不断地增加、扩展。
同样是经年累月,为何一个逐渐增长,一个逐渐减少?原因发人深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追求“日引月长”的结果,遏制事物“日销月铄”,考验着党员干部的作风与担当。
日销月铄,重点是“销”“铄”。造成“销”“铄”结果的原因,无非标准不高、能力不强、作风不实,无法有效遏制事物往消极方向发展,表现在标准上,凡事不追求尽善尽美,遇事就以“差不多”安慰自己;工作上,遇事明哲保身,或者干一阵就产生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追求“躺平”不作为;作风上,前紧后松,放任懈怠思想、侥幸心理、松劲心态肆意滋长。这不仅对事业发展带来伤害,而且造成不良的风气。思想的防线一旦松动,歪风邪气就有可乘之机、长驱直入。温水煮青蛙,等反应过来就悔之晚矣。
日引月长,难点是“日”“月”。做好一件事不难,难的是一直保持高标准、严要求、实作风、快行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把事情做到精致、细致、极致。放眼贵州,无论是实施主战略实现主定位,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最终都要落脚到具体工作上。有的工作一上手效果立竿见影,有的工作需要年复一年、绵绵用力。日引月长,贵在持之以恒,考验着做事的连续性和持久性,只有鼓足干事创业精气神,增强担当意识、强化斗争本领,敢于动真碰硬、攻坚克难,才能应对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
避免“日销月铄”,实现“日引月长”,说到底党员干部是决定性因素。从细微处着手,谨小慎微、防微杜渐,方能避免“销”“铄”的结果;着眼长远,孜孜不倦、久久为功,才能在日复一日中,不断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李海钦
编辑 黄丽媛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