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贵阳高新区深入贯彻中央、省、市重要决策部署,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总体思路,以科技创新、大众创业为抓手,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强化载体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狠抓创新主体 加快培育“高企”
(资料图片)
贵阳高新区作为全省首个国家级高新区,其发展肩负着国家使命,自2009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开展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工作以来,贵阳高新区在全国国家高新区总量从55家扩大到169家的情况下,相对排位不断上升,从2009年的54名(参加排位高新区共55家)上升至2022年的37名(参加排位高新区共169家),在西部39个国家高新区中位列第4名,仅次于成都、西安、重庆。
俯瞰贵阳高新区一角。 高欣宣/供图
近年来,贵阳高新区围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初心使命,狠抓创新主体、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工作,成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专班,建立月调度机制,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孵化培育、招商引资等领域形成合力,强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培育及服务,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纵向与横向联动机制,整合政策、项目、资金等,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贵阳高新区,这里有研究自动驾驶底盘的高企、有搭建数字孪生模型的高企、有助力航天强国建设的高企……目前,贵阳高新区已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5家,占全市的26.6%、全省的17.6%;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2家,占全市的33.3%、全省的12.1%;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占全市的33.3%、全省的17.1%。
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贵阳高新区大力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平台),全力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省级研发机构全覆盖,狠抓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零突破”,按照“有场地、有人员、有预算”的标准建立研发机构。
截至目前,贵阳高新区聚集各类研发机构(平台)281个,其中国家级(含国家联合地方)32个、省级91个;聚集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个。
一项项科技成果从贵阳高新区孕育而出,如辖区企业研发的“山区超高墩多塔大跨斜拉桥建设关键技术”入选“贵州省2022年度十大科技创新成果”,由该技术建造的平塘大桥,包揽了2022年度国际桥梁及结构协会(IABSE)杰出基础设施奖、国际桥梁大会(IBC)“2021年古斯塔夫斯·林德撒尔”奖、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2021年FIDIC全球工程项目杰出奖”三个世界桥梁大奖,是继港珠澳大桥后唯一实现包揽该三大奖项的国内桥梁项目。
贵阳高新区作为全省的创新高地,与区域高比重的科技支出息息相关。2022年,全区规模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突破5%,远高于全国高新技术制造业投入强度(1.41%)和全省高新技术制造业投入强度(3.75%);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达76.4%,是全市(27.8%)总体水平的2.8倍。
强化载体建设 助力创业孵化
在贵阳高新区,孵化了全省第一家在创业板上市企业贵阳朗玛信息有限公司,全省第一家在科创板上市企业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截至目前,已有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主板、创业板上市,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三板”挂牌。
“贵阳高新区各个部门十分关心企业发展,从最开始的办公场地到公司发展各个阶段,一直为我们提供帮助和指导。”世纪恒通董事、总经理杨兴荣说,得益于辖区完备的创业孵化政策,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企业完成了从创业到上市的华丽蜕变。
贵阳高新区率先构建了“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创业孵化及产业培育全链条,为打造科技型企业栖息地和聚集地,围绕“两主一特”产业发展需要,不断强化孵化载体建设。
该区实施了贵阳高新区双创示范基地双创支撑平台项目并顺利通过验收,包括大数据智能制造双创加速器支撑平台项目和留学人才双创园公共服务平台项目。
其中,大数据智能制造双创加速器支撑平台项目即中小企业孵化园,以社会公益性为主要特征,面向高成长企业聚类聚业,让其精准孵化,加快培育形成瞪羚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并加速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拓展就业空间。截至目前,该项目共搭建8个双创子平台,开展13项公共服务,建成物理空间面积11.8万平方米,入驻企业46家,培养创业团队21个,孵化创业项目46个,带动社会就业1106人。
留学人才双创园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即科学城·智谷,是面向留学归国高层次人才打造的双创平台载体,充分满足留学人员创业创新对于空间、资金、人才、信息、管理、服务、合作等方面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为入驻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截至目前,项目已搭建8个双创公共服务子平台,入驻企业252家,培养创业团队1210个,孵化创业项目236个,带动社会就业3029人。
注入金融“活水” 助企纾困解难
融资难是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难关。贵阳高新区在做好孵化培育、强化政策落实、搭建金融服务平台、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不断完善融资服务,从源头注入金融“活水”,切实为企业发展纾困解难。
每年全区都会开展融资推介、培训、路演等活动,积极搭建银企对接桥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不同形式的银企洽谈会、项目推介会,加强企业与各金融机构实时交流,积极促成企业与金融机构达成合作意向。贵州华泰智远大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就是一家通过参与投资路演顺利融资的企业。
“这些平台给公司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机会,我们现场就能和投融资机构对接,并成功与两家机构签订融资计划。”贵州华泰智远大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程玲说,公司已累计获得1400万元的融资,此前区创服中心还成功联系银行帮助公司得到银行低息贷款500万元,“这笔资金对我们来说犹如雪中送炭,非常感谢贵阳高新区一直以来对企业的关心和帮助。”
贵阳高新区是全省首个获批“国家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的国家级高新区,为此,该区制定了《贵阳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指标体系》,探索建立基于定量评价、精准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新型政策工具,发现和挖掘一批研发能力强、成长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同时,通过与贵阳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企业创新积分贷”等信用贷款产品,助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22年,贵阳高新区通过“企业创新积分制”为30家科技型企业撬动融资贷款2.09亿元。
记者 李雯文